Search

「我不是很擅長詮釋他人的夢境;我本身有太多自己的夢。」比利時畫家萊昂·斯皮里亞埃爾(Leon Spi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「我不是很擅長詮釋他人的夢境;我本身有太多自己的夢。」比利時畫家萊昂·斯皮里亞埃爾(Leon Spilliaert)曾如此表示。

他是一名做夢者,筆下的時空似夢似幻地,將日常片刻撒上染有他內在情感波動的粒子。倫敦皇家藝術學院(Royal Academy of Arts)於今年初推出斯皮里亞埃爾的回顧展,是其藝術創作首次在英國展出。該展爬梳了他五十年的創作生涯,從無限延伸的海景與謎樣樹林,到眼神空洞或出神女子的多幅畫作,藝術家使用印度墨(Indian Ink)、水染與水彩技法,在紙上創造出一個如夢般卻又極為深刻的世界。

1888年出生於比利時,斯皮里亞埃爾在一個香水師家庭長大,自小他就對這個世界充滿極大的好奇心。他在十八歲時進入布魯日藝術學院(the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Bruges)就讀,數月後卻因身體狀況不佳而休學。斯皮里亞埃爾患有慢性胃病,這使他長期飽受失眠之苦。這兩點卻沒有讓他放棄創作,他常利用夜深人靜之時,靠著閱讀與走路,累積源源不絕的靈感以持續作畫。

斯皮里亞埃爾的創作始終緊連其家鄉奧斯坦德(Ostend)──這座位於比利時西北方的小漁村自中世紀來未曾改變,直到19世紀因鄰近首都加上寬闊海灘而成為熱門度假勝地。然而,人潮總在冬季來臨前退散,徒留靜寂的海濱廊道,讓當地人獨享月光。斯皮里亞埃爾筆下的奧斯坦德是現實與夢境的交織。藝術家與這座城鎮朝夕相處,畫中所描寫的是他的日常經驗與所見,眼中的天空與大海皆是記憶的一部份,同時加入他失眠和神遊時的幻想。斯皮里亞埃爾創作了一系列的海景,使用印度墨一層層堆疊出海的波動,水、波浪、水流、雲層與光線霎時顛頗起舞,海岸線沈沈浮浮。這些海景作品試圖表現的不只是大海的情緒,海景不再被視為單純客觀的自然景致,而是藝術家自身心境的投射。

從藝術史來看,斯皮里亞埃爾的創作始終被歸類為比利時象徵主義。然而,如今的學者則試圖將他與該運動分開討論。他們認為斯皮里亞埃爾的作品和同時期其他象徵主義畫家,如費利西安·普斯(Felicien Rops)或費爾南德·赫諾普夫(Fernand Khnopff)的魔幻世界相去甚遠。斯皮里亞埃爾的藝術反倒與象徵主義文學有著強烈的連結,他對風景的詩意化描繪──透過景致來再現夢境,將自我情緒渲染於紙張的表現方式,更如同詩人。

斯皮里亞埃爾的作品不多,主要集中在20世紀初葉,他在1946年逝世,享壽六十五歲。終其一生,他在飽受疾病之苦外,同時也走不出自我認同的障礙,他從未停止自我詰問:人存在於世的原因為何?他斜著眼看向前方,似乎在找尋什麼。那糾纏了他一生仍沒有答案的提問、他與內心魔鬼搏鬥的軌跡,以及所有的自我懷疑和睡眠剝奪,讓他經常在理性的邊緣無情地面對自己。 在斯皮里亞埃爾的自畫像中,我看到了那沈浸在夢中的他,從未真正睡著,也未曾醒著。

閱讀全文「面向無邊界的夢境:倫敦皇家藝術學院「萊昂·斯皮里亞埃爾回顧展」」:
https://bit.ly/30VRoQC

註:最近RA重新開館,將展覽延長到了九月中,在倫敦的朋友有機會可去看看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以另一種敘事方式觀看藝術、城市與文化。
View all posts